烽火记忆•薪火相传 ——时光深处的回响
一、历史回眸:永不磨灭的记忆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褪色,英雄不会随岁月流逝而被遗忘。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让我们透过历史烟云,回望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
八十载春秋更迭,八十载风雨兼程。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次日,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这场胜利,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场胜利,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屈辱;这场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在康乐这片热土上,同样留下了抗战的深刻印记。无数康乐儿女奔赴前线,用热血和生命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战史诗。
二、英雄口述:马明礼的抗战记忆
马明礼,1922年出生于康乐,如今已是103岁高龄。1938年,年仅16岁的他加入部队,投身抗日洪流。
“我当年加入的是胡宗南的部队,在中条山一带跟日本鬼子打仗。”尽管年事已高,但回忆起抗战岁月,马明礼爷爷仍然思路清晰:“我在中条山打过游击,参加过晋南会战,还曾经用刺刀刺死过4个日本兵。”
马明礼爷爷的故事并非只有英勇杀敌的辉煌,也有艰难困苦的经历。中条山战役失败后,他不幸被俘,被日军押往黑龙江佳木斯,在日本人修建的飞机场、电厂等处做苦力。
“在佳木斯待了一年后,我借替日本人出城买东西的机会逃了出来。”马明礼爷爷回忆道。这段死里逃生的经历,至今听来仍令人动容。
几经辗转,马明礼爷爷最终回到了家乡康乐,与等候了自己11年的妻子团聚,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他的抗战经历,是千千万万普通士兵投身抗战洪流的缩影,既有奋勇杀敌的英勇,也有战争带来的磨难。
马明礼爷爷讲述抗战故事
三、馆藏文物故事:小铜壶与机密文件夹
小铜壶:军民鱼水情的见证
在康乐县博物馆的馆藏中,有一件看似普通却承载着深厚历史意义的文物——一只小铜壶。这类铜壶在抗战时期不仅是生活用具,更是军民鱼水情的象征。
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2师广大指战员来到康乐,策应配合岷洮西固战役。在一次紧急演习中,一名战士因为天黑路生,掉到了一口五米深的枯泉里,不幸身亡。第二天一早,王文华的父亲王四娃下地干活时,发现了这名牺牲的战士。经过上级同意他将战士就地掩埋,将其身上的长枪交于连长,而他随身携带的这把小铜壶就被王四娃带回了家中留作纪念。1948年,王四娃病危后小铜壶将由其儿子王文华保存,后捐赠于康乐县博物馆收藏。
这只小铜壶它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其历史久远,更因为它代表了抗战时期军民一心、共御外侮的深情厚谊。
小铜壶《现收藏于康乐县博物馆》
机密文件夹:惊心动魄的历史见证
博物馆收藏的“机密文件夹”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抗战的艰辛。这些泛黄的纸张记录着抗战时期的情报往来和战略部署,每一处修改痕迹都可能是生死攸关的抉择。
抗战期间,各地抗日组织、地下工作者及军队常使用这类机密文件传递情报、记录战略部署。这些档案可能是军事指令、地下党联络记录,或者是类似“通省警特秘第一五三七号”这样的历史文件。
这些机密文件为我们今天理解抗战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让我们能够窥见当年抗战工作的复杂性与危险性,以及先辈们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机密文件夹《现收藏于康乐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