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随记:康乐马寨村——古腾腾出诗和远方的底气和美气

来源:县文广旅游局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 2023-11-13 10:03
字号:
收藏

11月3日,一个普通的秋日午后,天蓝得深邃,犹如汪着一穹水,盈着诗意。

在康乐县苏集镇的马寨村行走,犹如行走在某一刻的夏日。

一眼望去,绿油油的冬麦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之感,透着高原之秋的质感。

我在寻觅马寨村的古腾腾,是的,是古腾腾,古泉古树古磨,古腾腾出一个和美乡村振兴示范村,也古腾腾出东西协作村。

一个古色古香的村子,温存了时光,也温存了群众的生活,字里行间都是一程又一程的故事。

村社道路、农家院落、巷道亭台之间,彰显出马寨村的“魂”与“形”,内在美和外在美完美统一,闪现出马寨村作为和美乡村的独特魅力!

古泉、古磨、古树转述着风的诗句,也描摹马寨村所的辖20个社、570户、2195人,3575多亩土地的故事。劳务、种养殖和光伏等改善了马寨村人生活,他们是幸福的,听着古泉的故事,回忆着古磨的点点滴滴,望着古树继续抒写美好。

秋光闪闪,马寨村铸魂和塑形并重,成为和美乡村的标杆是事实也是可触摸可感知可见的。

古腾腾的古泉,明清时期称“灵池”,从古至今几百年里水量充沛,清凌凌地汩汩流淌,我想古泉也是马寨村的趵突泉。古泉一直作为当地群众的饮用水,在春秋冬夏重复时光之美,群众在那眼古泉边打发了多少惬意的日子,风知道,阳光知道,山河知道。

1949年8月20日,王震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10万大军开赴兰州,途经苏集镇在马寨等地休整一天一夜。期间,为了解决大部队生活用水,当地群众和解放军战士将“灵池”挖成大泉眼,出水量大增,满足了10万大军用水供给,王震将军知道后大喜,取名“古泉”。为了纪念这段光荣的历史,当地群众自发组织,多次对古泉进行修缮,历史文物保存至今,军民情意源远流长!

今天看到的古泉,是去年群众自发进行的简单修缮,成为马寨村的标志之一,而《古泉碑记》记录了古泉的故事,任来往过客读取古泉的古,也让马寨人记得古泉……

古泉如今依然汩汩流淌,汪着马寨村人幸福生活的甘甜,也言说着一棵棵古树的前世今生。

古树叫青杨,那天树上栖息的鸟儿是乌鸦,说栖息好听一些文气一些,其实是落。好多乌鸦,黑哇哇一片,也没有歌唱,只是站在枝头,站得有模有样,站成另一棵青杨的样子,随便挥挥衣袖纹丝不动,很执着地站着。

或许乌鸦结伴欢迎我们的到访,古人认为乌鸦是吉祥鸟,通体如墨的端庄大气,优雅出富贵,不似我们常听说的乌鸦哀鸣不宜,不喜欢乌鸦。

那些乌鸦不是红嘴鸦,从一株青杨或是白杨飞落到另一株,起先一只,而后两只三只到呼啦一起飞离又飞落。可能那些蓝那些阳光那些近乎光秃秃的枝桠吸引着乌鸦,可能每一个枝桠爱得认真,也有可能它们终于遇见了喜欢的秋光。

青杨上系了一些红绸带,权且叫绸带,其实那是绸缎被面,在偌大的青杨眼里是绸带,不算被面。那是祈福也是祝福,青杨好几百年了,需要人世间的过客拽住,那样才有长长久久。

我路过,仰脖仰望,在树下走了一圈,那些绸带是青杨树的手镯,是青杨手腕上鸡血藤一样的手镯,温柔与深情,都是款款的。

树下有公园座椅,累了可以休息,听青杨说话,听树叶哗哗或莎莎,看眼前碧绿的冬麦和远山田野散落的树,那些树是青杨的家人,被风与鸟儿栽植在青杨的眼际栽植在苏集栽植在康乐大地,栽植在青杨看得见听得见的地方,伸长胳膊就能摸到,扭扭脖颈就能看见……

在一户群众家附近,几只芦花鸡在苞谷地里自由散步,捉秋虫秋草,闲散又安逸。有的窝着,懒得动一下,有的则三两只,前前后后顺着地垄斜着在苞谷地穿来穿去,说着它们的康乐方言,忽而躲着我也躲着陌生,忽而走出来响亮地咕咕几声,忽而隐入苞谷地。

我们对视又躲开,风吹过来,我听到青杨的喃喃自语和语重心长。

青杨在言说古,时光在转述青杨的古,主题与古树都是古。青杨见证着马寨村人一路走来的美好生活,目睹着村子翻天覆地的变化,像欣赏一章散文诗伴着村子的阔美。

康乐最靓丽的底色是生态,青杨在默默诠释生态康乐之美。我出生的那个年代,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康乐县是全国植树造林的先进县,全县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强,因此,马寨村科学保护了10多株三、四百年的“青杨”。

一株株青杨古成一本线装书,喝着古泉水听着古磨磨出的精彩记忆,乡愁漂浮在村子上空,如袅袅炊烟袅袅出马寨村的古色古香。

谁说乡村没有乡愁呢?相反,乡村的一缕缕乡愁名副其实,古磨有发言权,有诉说岁月逆流成河的悲伤,因为古磨成了摆件,再也不需要磨出面榨出油了。

我在揣测,某一条因为古磨而流淌的河枯萎了,所以古磨的乡愁胜过一把镰刀的乡愁,当流水激情澎湃而转动一盘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失了本心与本性,那是何等的凄凉!

我不是一盘磨,不是一盘水磨,但是我理解一盘磨的情愫,因为我在磨坊亲眼盯着石磨或水磨磨面榨油。

马寨村人没有忘记古磨的故事,说王震率领的解放大军在马寨村驻扎休整时,有7盘水磨昼夜为解放军磨炒面,筹集军粮。时至今日,水磨是往事的见证,但群众念念不忘水磨做过的贡献,不愿意拆除。岁月流转,两盘水磨依然还在。

荣誉感与傲娇感让马寨村群众珍惜一盘磨的全部,即使都老得不能再老了,也深深记得古磨的付出。虽然是大型的老物件,却渗透着光芒。

让古磨做一只吉祥鸟,挪动步子舒展筋骨是上上策,把古磨移到小广场,留住了马寨村人的记忆也留住了乡愁,多美的事!

古磨眼周有好多树,那是青杨的子孙,守护着古磨陪伴着古磨,近旁有即将收割的燕麦田,绿苍苍出老牛的垂涎欲滴的目光,燕麦将熟未熟,与秋阳秋光一样热烈,呼应着深邃的蓝天,那是康乐蓝,与众不同的蓝!

古泉古磨古树在杜撰家的味道,所以有古泉人家农家乐等。

马寨村党支部书记王仲阳说,农家乐是几个村合办的,雇佣人员也是那几个村的村民,食材从就近村民家买的,因此新鲜的农产品让菜品味道有家里的味道,价格也不高,有从甘南过来吃饭的。

我有点惊讶,甘南人到马寨村到古泉人家农家乐吃饭消磨时光,是不是很闲?不管怎样,都不足为奇。或许他们为古泉古磨古树而来,也为农家乐地道的家里味道而来吧!

马寨村越来越美,村庄环境面貌越来越好,到农家乐吃饭休闲的人越来越多是不争的事实。我也看到几位顾客端着三炮台盖碗茶挪地方,他们饱腹了,要品茶话桑麻话丰景话钱景。

王仲阳说他们马寨村在建设和美乡村中挖掘整理红色元素,挖掘宣扬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保护红色根脉,“红色马寨”是建设主题,以保护古泉、古树、古磨为目标,通过示范村建设,把马寨村打造建设成为集游山玩水、品美食、听故事为一体的和美乡村……

王仲阳还说,他们马寨村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联合周家沟村、古洞沟村发展乡村旅游,建设集体经济四合院农家乐2处,集中三村优势资源发展美食产业,拓宽集体经济收入渠道,探索产业抱团发展新路子。古泉人家农家乐是把30亩滩涂地恢复成河边湿地,设置修建了廊桥、步道,同时也对水磨进行修缮保护,恢复当年的现状……

关于马寨村的报道颇多:苏集镇马寨村在实施乡村建设示范村行动中立足村情实际,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着力打造“一村一品”格局,让乡村文化基础更实、形式更丰富,实现了示范村“颜值”“品质”和“内涵”的有效提升,让乡村建设有“形”更有“魂”……

从那些报道中,我们了解马寨村读取马寨村!

挖掘机还在挖,河道里水依然奔流,向远方依然向远方,尽管有些树深藏了自己,让树叶早早落地,而还执意坚守秋意与诗意的树,站成诗人的样子,守着古泉古磨依着古树,守着马寨村人守着马寨村的美好,在枝梢黄莹莹的,等着一场雪的到来。

“魂”“形”并重的马寨村,吟唱繁花似锦之歌的路上,古腾腾是底气也是美气,诗和远方就走眼前就在青青的冬麦田里,就在清凌凌的古泉里,也在一株株青杨的上空,更在古磨的曾经的端庄大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