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县生态修复规划

来源:县自然资源局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 2023-02-02 11:45
字号:
收藏

康乐县生态修复规划

一、康乐县概况

康乐县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中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端,东临临洮县、南接渭源县和临潭县、西靠和政县、北连广河县。

康乐县国土总面积765.74km2,康乐县辖510乡(附城镇、苏集镇、胭脂镇、景古镇、莲麓镇、康丰乡、虎关乡、流川乡、白王乡、八松乡、鸣鹿乡、八丹乡、上湾乡、草滩乡、五户乡),152个行政村1618个村民小组,8个社区(新治街和城东、城北、滨河4个城市社区,胭脂镇马集、莲麓镇斜角滩、苏集镇苏集和景古镇秦家河4个农村社区)。

二、规划概况

规划范围:全县辖附城镇、苏集镇、胭脂镇、景古镇、莲麓镇和康丰乡、虎关乡、流川乡、白王乡、八松乡、鸣鹿乡、八丹乡、上湾乡、草滩乡和五户乡,下设5个社区(2个城市社区、3个村社区)152个村民委员会,1621个村民小组。

规划期限:2021-2035年,其中近期为2021-2025年,远期为2026-2035年;

规划分类:生态修复规划;

规划定位: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

规划目标:按照规划5年初见成效,10年改变面貌,15年达到目标。逐步恢复生态的建设目标统筹推进。到2035年,区域初步构筑起两域、两廊的生态安全格局,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干旱区域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规划原则:

(一)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结合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既要着眼于集中解决当前生态安全突出问题,加快修复和保护受损的生态系统,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满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生态需求;又要着眼于未来,以生态修复规划指导和统筹城乡发展,把生态建设融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并举

以加强生态保护为基础,坚持保护与修复并举。坚守生态红线和水资源利用红线,实施最严格的管制措施。坚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以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为手段,着力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务实生态基础,促进资源永续利用,提升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和增加生态容量。

(三)创新机制与依法治理同步

创新体制机制,着力促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快生态修复建设的法制化管理进程,把生态修复建设纳入法制轨道,推进全民依法进行生态修复与建设,加大对生态资源破坏的违法责任追究力度。

(四)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结合

注重发挥各级政府在生态修复中的主导作用,强化约束激励机制,组织协调各部门认真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创新体制机制,在融资模式、林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创新举措,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生态修复工程。

三、规划布局

一、生态功能分区

依据康乐县区域内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经济发展等特征,按照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功能要求,将区域分为以下三个生态功能区:

(一)西南部生态保育与水源严格保护区

1.区域范围

包括景古镇,莲麓镇,五户乡,草滩乡,鸣鹿乡,八松乡,上湾乡,八丹乡面积约425.01 平方公里。

2.区域特点

以丘陵为主,地势相对较高,森林草原覆盖率较高,是区域的主要生态屏障。区域内有洮河经过,鸣鹿水库等也在此区域内,是康乐县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地。

3.主要生态功能

保持和提高森林,草原对河流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功能,加强雨水调节,提高抵御与防范地质灾害的发生能力,提高其维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固碳释氧、净化水质等生态服务功能。

4.保护与发展方向

主要是通过加强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建设,采用乡土树种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增强森林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功能,加强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保障康乐县的水生态安全。

(二)中部生态重建与绿色经济区

l.区域范围

包括县城,康丰乡,胭脂镇,虎关乡,附城镇面积约206.61平方公里。

2.区域特点

市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和经济走廊,经济较发达,环境污染较严重,区域内森林资源缺乏,绿地较少,生态防护功能和景观功能亟待提高。

3.主要生态功能

减轻环境污染,改善城市小气候,提升绿化景观功能,满足居民生活中散步休闲、锻炼游憩、舒缓压力的要求,提高文化修养和生活质量。

4.保护与发展方向

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加大森林进城围城、城镇景观林带和生态廊道建设力度,增加城镇绿地和公园绿地规模、水岸公园和郊野公园数量,开展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低碳生态社区示范建设等。

(三)北部现代生态农业区

1.区域范围

包括流川乡,白王乡,苏集镇面积约134.12平方公里。

2.区域特点

以台地、平原为主,产业是以农业生产或树林经营为主,基本上是农村景观,局部地区有水土流失。

3.主要生态功能

加强农田林网生态廊道建设,提供高产、高质、高效的农产品,增强耕地蓄水保墒抗旱能力,有效减少耕地表土流失和环境污染,改良土地质量,改善区域气候。

4.保护与发展方向

重点是加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建设,加大现代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农业经营方式,逐步实现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模式,建立起现代生态农业综合体系。

 

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包含了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占用面积885.3907hm2

行政区

地类编码

地类名称

面积(hm2

康乐县

0809

公用设施用地

0.0382

0305

灌木林地

240.2624

0103

旱地

15.7524

1101

河流水面

0.8445

08H1

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用地

0.2075

1104

坑塘水面

0.0984

1106

内陆滩涂

0.0221

1006

农村道路

8.6132

0702

农村宅基地

0.5548

0404

其他草地

11.9796

0307

其他林地

2.9483

0301

乔木林地

428.0712

1202

设施农用地

0.1167

1109

水工建筑用地

0.0018

09

特殊用地

0.0623

0401

天然牧草地

175.8173

总计

855.391

四、生态修复工程规划

一、保护与恢复生态系统

(一)建设目标

通过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康乐县森林、草原、河湖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高,生态稳定性明显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基本建成,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画基本绘就。

(二)重点建设任务

1.实施最严格的森林资源管控措施

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林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执行红线管理规定,实行最严格的林地用途管制和定额管理。完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加强古树名水保护管理。严禁在交通主干道两侧、沿河两岸及城镇周边第一重山的林地范围内采石、采矿、取土、建坟,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强化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完善森林火灾应急管理体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控和检疫工作。加强林业管护基层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村森林资源管护体系。

2.保护和恢复森林

根据康乐县不同的降雨、土壤、植被等现状,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措施恢复森林。对现有次生林采取全封、半封和轮封等封山育林措施,辅以人工促进手段,促使现有次生林恢复形成乔木林。对生长缓慢、郁闭度低、林分质量差、生态功能低的残次林进行改造提升,逐步恢复成为以乡土树种为主的森林,为实现向乔木林顺向演替创造基础条件。对无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等,采用人工造林、补植套种等措施,提高森林生态功能。

3.积极开展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

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资源的调查和监测工作,及时掌握野生动物资源动态变化,为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提供科学依据。积极开展野生动物通道建设,将在各保护区域之间、与外界生态廊道之间建立生物通道,扩大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积极开展消失物种的重引入和栖息地重建,积极推进濒危物种的恢复,经济物种的种群复壮和再利用,野生动物的人工繁育和野外放归。

4.加强采石场整治及矿区植被复绿力度

对重要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居民集中生活区的周边和重要交通干线、河流湖泊可视范围内(简称三区两线),采取稳定采石陡壁和边坡、疏导周边排水系统、绿化石壁和迹地等措施,综合整治采石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重点治理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类型矿区的生态环境。力争在15年内使地质环境达到稳定、生态得到恢复、景观得到美化。

(三)重点建设工程

实施林地示范建设、公益林扩面提质、工矿生态修复治理等重点工程。

序号

工程名称

重点建设内容

1

生态公益林扩面提质工程

主要建设内容有临康和二级路和康卓二级路沿线面山绿化,沿线面山栽植云杉约140万株、18915亩。主要建设内容康乐县北部山区公路沿线面山绿化,沿线面山栽植云杉约40万株、5400亩。
实施人工造林2 万亩,初植密度74/亩,栽植县内川水地大田定植3米以上粗枝云杉118万株。
全县15个乡镇近5年内的人工造林,对保存率成活率低于85%的地块全面进行补植,平均补植强度35%,补植面积约7万亩。补植内川水地大田定植3米以上粗枝云杉,补植株数约18.1万株

2

工矿生态治理工程

临夏州盛鑫绿色建材康乐生态治理产业园:用地面积5.5公顷。主要建设内容是砂石料矿的开采、加工生产,拟建设露天采矿区、砂石料加工业场地、生活办公区。
病虫害防治11万亩,其中经济林病虫害发生面积1万亩,防护林10万亩。对全县15个乡镇约2万亩灌木林地进行乔灌草结合质量更新改造,更新强度50%,更新树种为县内川水地大田定植3米以上粗枝云杉,需栽植苗木74万株。

二、保护与恢复草原生态系统

(一)建设目标

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草原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天然牧草地保护制度,加快草原抚育和改造,大幅增加草原面积和蓄积量。通过实施最严格的草原资源管控措施,保护和恢复草原,引导草地分改良提升,加强天然牧草地经营管理,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从而保护与恢复草原生态系统。

(二)重点建设任务

1.实施最严格的草原资源管控措施

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草原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执行红线管理规定,实行最严格的林地用途管制和定额管理。严禁在交通主干道两侧、沿河两岸及城镇周边第一重山的草地范围内采石、采矿、取土、建坟及毁草种果,严厉打击各类破坏草原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强化草原防火宣传教育,完善草原火灾应急管理体系。加强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防控和检疫工作。加强草原管护基层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村草原资源管护体系。

2.保护和恢复草原

根据康乐县不同的降雨、土壤等现状,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措施恢复草原。以人工促进手段,促使现有人工草地恢复形成天然牧草地。对生长缓慢、草地质量差、生态功能低的草地进行改造提升,逐步恢复成为以天然牧草地为主的草原,为实现向草原顺向演替创造基础条件。对裸地、其他草地等,采用人工造草、补植套种等措施,提高草原生态功能。

(三)重点建设工程

实施草地示范建设、草质改造提升及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和工矿生态修复治理等重点工程。

序号

工程名称

重点建设内容

3

草原修复绿化提升项目

主要建设内容有临康和二级路和康卓二级路沿线面山绿化、缓坡还草。沿线面山缓坡还草4380亩.每年投资200万元,实施中轻度退化草原修复治理1万亩,连续实施5年。
综合治理面积7.10平方公里,新修水平梯田220公顷,水保林340公顷,经济林70公顷,种草80公
顷。
2021-2023年综合治理面积63.9平方公里,新修水平梯田1200公顷,水保林2400公顷,经济林480公顷,种草1410公顷。

4

草原保护区体系建设工程

全县实施草原禁牧和草蓄平衡监管面积25.2万亩,每年需投资10万元,连续实施5年。项目计划分5年实施,即每年投资6万元防治病虫鼠害面积2 万亩。连续实施5年。全县每年聘用152名草原管护员,管护全县天然草原,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连续实施5年,每年投资30.4万元。
对全县152名草原管护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2次、开展草原防火宣传等培训工作。连续实施5年。每年需投资10万元,连续实施5年,全县建设草原监测-生态定位监测站点6个,其中莲麓镇、景古镇、五户乡、虎关乡、鸣鹿乡、八松乡各一个。每个站点投资50万元,计划5年内实施完成。
面山绿化5100000m2,共计7646亩,其中林木种植6000亩,沿线种植花卉、植草1646亩,布设水土保持监测站点10处,水土保持试验站3处,建设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平台1个。

三、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

(一)建设目标

以康乐县黄河上游流域、洮河流域、水源保护地和其他流域等水生态系统为建设范围,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推进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重要饮用水源地水源涵养林建设,建成生态健康、功能完备、绿水相依、人水和谐的康乐县绿色生态水系,确保区域水生态安全。

()重点建设任务

1.推进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从控制污染源着手,消除直排各类水体污染源;编制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强化工业、农业、生活污染协同控制;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源,确保工业污水100%达标排放;大力整治畜禽养殖污染,严格控制养殖规模;从源头上控制城镇生活污水污染源,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污水输送设施“三同时”制度;加强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健全污染源长效管理机制。采取生物与工程相结合的措施,开展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设内容包括河道消淤、护岸护坡、固堤清障、污水拦截、水源地保护等综合治理。统筹流域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完善流域和区域、城市的水资源调控工程体系。

2.加强重要饮用水源地水源涵养林建设

划定重要饮用水源林专属区域范围,通过改造、更新、补植等营林措施,提升水源地周边现有水源涵养林功能。加大执法力度,严禁在饮用水源林专属地采砂采石、养殖畜禽。在河两岸等地段建设水系生态廊道,发挥其涵养水源、改善水质、为居民提供休闲空间等功能。重点在水库等重要饮用水源地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在洮河等重要河流沿岸、河口地带加快水系生态廊道建设,努力实现水网地区的生态化、景观化,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景观。

(三)重点建设工程

实施重要饮用水源地水源涵养林、建设和水生态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

 

 

 

 

 

 

 

 

序号

工程名称

重点建设内容

5

重要饮用水
源地水源涵
养林建设及
水生态综合
治理工程

黄河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有河道坡面治理、坡面退耕还林、坡面绿化、淤地坝和护坡的建设。康乐县15°-25°水源地生态修复项目:规划建设面积5 万亩,主要建设内容为坡耕地整治、人工造林及道路建设。洮河莲麓段堤防治理工程:该工程位于康乐县莲麓镇,治理范围为洮河干流康乐县低寺坪村下游吉利水电站尾水渠末至下戚家村戚家吊桥下游海甸峡水电站库尾处,均为左岸,涉及河道长6km。其间有支流冶木河汇入洮河。堤防自上至下分为2 段,分别为左一段和左二段,堤防总长3.8km。
栽植水保林600公顷,修建30方垃圾填埋场10个,格状框条护坡2000米,拦砂坝工程20道。对胭脂河大庄桥至东桥段进行综合治理,共计治理河道7km。河道清淤、生态护岸建设、排洪涵、沿岸绿化等。河道疏浚4.1km,新建液压坝3座,跌水堰10座,液压坝控制房3座,泄洪箱涵4.1km,导流坝1座,改建生态堤防8.4km,其中左岸4.3km,右岸4.1km,河道两岸绿化48780m2。对杨家河河道进行综合治理,长度15.2km;生态清淤疏浚15km、新建生态护岸30km,和滨岸带治理15亩。
对胭脂河大庄桥至东桥段进行综合治理,共计治理河道7km,改建生态护岸14公里,修建气盾坝8座,跌水堰20座,泄洪箱涵7公里。对苏集河上游八松至苏集段及其支流八丹河,鸣鹿河,药水河及扎子河进行综合治理,实施河道治理、生态步道建设、生态隔离带建设、河道清淤疏浚等工程。

四、保护和改良农田生态系统

(一)建设目标

通过构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实施低效耕地“一退四还”行动及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动区域农业转型升级,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二)重点建设任务

1.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

分区域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污染耕地阻控修复、土壤肥力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监测等建设,重点采取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秸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土壤改良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肥力。恢复和培育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养分健康循环通道,促进农业废弃物和环境有机物分解。

2.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

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普及和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方式,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和绿肥种植,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实现全市农业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启动实施循环农业建设项目,普及推广秸籽还田、秸籽养畜、畜禽粪便综合处理处置等技术,建立农牧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秸杆与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综合治理养殖污染,开展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生态修复,推广高效安全复合饲料,逐步减少使用冰鲜杂鱼饵料。

3.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大力推进工程节水、农业节水、管理节水、治污节水、开源保水等一系列改革与建设。重点在北部相对干旱的地区,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改善田间节水设施设备,积极推广抗旱节水品种和喷灌、水肥一体化、深耕深松、循环水养殖等技术,以及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推动互联网技术在节水灌溉领域重点应用,建设一批农田自动化节水灌溉系统示范基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加强现有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强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大中型灌区田间工程配套,增强农业抗旱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行农艺节水保墒技术,改进耕作方式,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抗旱品种。

4.推动区域农业转型升级

积极引进先进理念、体制机制、农业技术和模式架构,着力改变粗放型经营模式,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动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控制污染排放,努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环境竞争力和产业吸附力。加快淘汰“两高一低”落后产能,大力建设生态产业园区,严格控制入园企业排放标准,集聚发展信息技术、金融服务、创意等产业。积极发展特色生态养殖业、种植业基地,鼓励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拓宽群众就业增收致富渠道。

(三)重点建设工程

推进实施生态廊道建设、低效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以及农田土壤质量提升等重点工程。

序号

工程名称

重点建设内容

6

生态廊道

规划改造升级及新建绿色通道250公里。治理河道12km,改建生态护岸23km,生态步道23km,生态隔离带300亩,河道清淤疏浚12km。

7

低效坡耕地退耕还林
工程及水土流失整治

主要建设内容为坡耕地整治、退耕还林、人工造。新修梯田6万亩(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57平方公里,新建淤地坝两座。
以临康和公路、康广公路、康卓二级路等沿线及县
城面山为重点,其他村镇周边为补充,按照因地制
宜,适地适树、宜林则林、宜经则经的原则,乔灌
草相结合,组织营造防护林、经济林等10万亩,配
套灌溉工程。修建上水泵站10,高位水池10座,埋
设输水干管150km,配水支管350km,保障面山旱地生态用水需求。
对渠道及建筑物改建、自动化建设,改建干渠30km,改建支渠45km,渠系建筑物400座,清淤、维修渠道18km。
改造旧梯田5 万亩配套田家道路水保林等措施。

五、建设和改善城乡生态系统

(一)建设目标

通过实施森林进城围城及乡村绿化美化建设,保护城市生态绿核,提高区域绿量,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人居环境的宜居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二)重点建设任务

1.优化城市森林绿地格局

以莲花山森林公园为依托的自然生态景观引入城市,建成各类公园和小游园。同时,通过富有温带植物特色的道路绿化带把自然生态景观引入城市,构成生态服务功能较强的城市绿色休闲空间,大力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方便居民休闲娱乐,满足城市景观、美化环境和防灾避险等综合作用。

2.推进森林进城围城建设

按照“中心区森林进城、近郊区森林固城、远郊区森林护城”的建设理念,优化森林网络布局,构筑城市森林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重点推进中心城区绿化、乡村风水林恢复、主干道生态景观林带、环城防护林带、水系生态廊道建设,让森林进山、下乡、上路、入城、建湖,构建完善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园林绿地体系,让人民群众更加关注森林、亲近森林、享受森林。

3.严格保护城市生态绿核

加强城市周边独立山丘等生态绿化保护,形成隔离城市内部各功能组团、调节城市内部生态环境质量的绿色生态控制区域。对于已被蚕食的地带,积极进行“复绿还林”,对于区域绿化内景观单调和生态稳定性差的林分,加快林分改造,建立以云杉林、混交林为主体,乔、灌在复合配置的植被群落结构。严禁毁林种果、开山采石。

4.提高区域绿量总体水平

一是以“村边、水边、路边、城边”的空闲地及可绿化用地作为增绿拓绿的实施重点,做到“见缝插绿”,适时增绿。二是强化绿地养护,严厉打击各种砍伐、毁坏绿地、花、草树木的行为。三是对景观不良的绿地和退化、老化的植物进行改造,尤其是对道路绿地、街头绿地、附属绿地要大量增加大规格乔灌木,多渠道增加区域绿量。四是以各类城市广场为改造对象,在现有绿化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减少硬质铺装,增种乔木树种,提高单位面积的绿量。五是通过屋顶、墙面、阳台、门庭、高架、放面等绿化类型,带动区域立体绿化建设,提高区域绿量总体水平。

5.大力推进乡村绿化美化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村镇道路、庭院、房前屋后绿化美化引导林农广泛种植优良乡土树种、特色经济树种,将农村居住环境改善与农民增收相结合。通过创建国家级生态村、生态文明村等活动,提升农村道路、公共场所、农户庭院和村旁屋后的绿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保护乡村山水生态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重点建设工程

推进实施交通主干道生态廊道建设、乡村绿化美化建设和海绵城市示范建设等重点工程。

序号

工程名称

重点建设内容

8

交通主干道生态廊道建

规划改造升级及新建绿色通道250公里。
建设长度90公里,面积约1200亩。栽植3m云杉88800株。
对胭脂河马集桥至大庄段及上游支流草滩河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共治理河20.3km,其中:胭脂河5.7km,草滩河14.6km。改建生态护岸11.4km,新建生态护岸19.2km,生态步道29.2km,生态隔离带300 亩,河道清淤疏浚20.3km。在高速路出入口增加绿化,提高生态修复,增加绿化面积,保护生态环境。

9

乡村绿化美化建设

全县范围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绿化美行政村60个,种植云杉和花灌木150万株,地被花卉80万平方米。全县15个乡镇152个行政村,村社周边、道路两旁、家庭庭院、房前屋后按照四季有青、三季有花的目标,栽植牡丹、丁香、连翘、碧桃、蔷薇、香花槐等花冠木和荷兰菊、百日菊等地被花卉。
对连麓镇、景古镇镇区进行绿化、美化、硬化,安装健身器材、休闲座椅等。
连麓镇、鸣鹿乡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绿化面积,增加植物多样性,提升绿化美化程度。
利用边角区域修建口袋公园,提升乡村道路景观,修建小型公园,增加绿化面积。
全县乡村道路沿线进行绿化美化,种植土换填等。

六、构建和完善生态修复工程保障体系

(一)建设目标

通过建设树种苗木生产基地,加强气象灾害生态监测及预警评估、加强生物多样性基础研究和科学管理,完善生态文化和生态安全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康乐县生态修复工程顺利进行,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二)重点建设任务

1.建设苗木保障性苗圃

充分依托种苗科技攻关平台和林业科研创新成果,以保障生态修复苗圃供应为目标,通过培育树种、优良乡土阔叶树种、珍贵树种和特色经济树种的种苗,建设树种苗木生产基地,为各项生态修复工程提供苗木保障。

2.加强气象灾害动态监测及预警评估

在各类典型生态系统建立生态气象综合观测站,对各种生态系统的小气候、水环境、土壤和生物等各项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基于多源卫星遥感数据、GIS技术和生态模型,开展各种生态修复工程的生态效益评估。构建暴雨、干旱、寒冷等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系统和应急决策辅助系统。研发生态监测预警评估系统和服务平台,建立相应机制,完善应急预案。

3.加强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研究和科学管理

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摸清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科学开展生物多样性近地、迁地保护,实现生态系统、生物物种、遗传物种资源的有效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受威胁物种和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机构,制定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政策,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法律法规。

4.加大生态安全信息共建共享

加强生态安全信息、装备等保障系统建设,推动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和技术装备保障资源共享。通过综合利用3S 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建立健全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信息化体系,提高信息诊断、处理、预警预报能力,加强区域数据资源的共享与技术合作,实现跨区、跨部门信息沟通和共享,为区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5.大力培育民众生态保护理念

积极培育生态文化,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创建生态文化载体,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生态文明有关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专题教育活动,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加强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弘扬和传播生态文化。

(三)重点建设工程

推进实施树种苗木生产基地建设、生态气象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生态安全信息化体系建设和生态文化公园建设等重点工程。

序号

工程名称

重点建设内容

10

树种苗木生产基
地建设

北山林场、红山林场、风转磨梁林场、龙头山林场等4个国有林场实施森林抚育1万亩,其中天保工程区0.3 万亩,非天保工程区0.7万亩。
全县15个乡镇成过熟林及郁闭度0.4以下的中幼龄林地实施退化林分修复,规划面积3.5万亩。栽植树种为粗枝云杉。
通过割灌除草、补植补造和施肥等措施,对全县15 个乡镇约5万亩中幼龄林进行抚育。其中,补植树种为县内川水地大田定植3米以上粗枝云杉。

11

生态文化园建设

栽植以云杉、香花槐、丁香、连翘等为主的各类苗木37万株,新开硬化道路5.2公里,新建步道1500米,停车场1个,烽火合台式仿古观景台1座,农家乐20 家,民宿5家及凉亭,同时配套水电等相关附属设施。打造三季有花、四季有绿,集旅游休闲、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园5000亩。
全县15个乡镇重点林区以及风转磨梁林场、龙头山管护站你、北山林场、红山林场建设林区防火通道110 公里,水泥路面宽度3.5米、厚度0.2米,边沟0.6*0.6米,加盖盖板。

12

生态保障体系

其中购置喷药无人机1 架,太阳能杀虫灯16个,采购药剂5吨及其他防止器械等,完成化学药剂防治有害生物3万亩。
购置森林防火专用皮卡车16辆,在全县范围内安装森林监测系统50套,并购置灭火器、防火服等防火物资。
虎关乡、流川乡、白王乡、康丰乡四个乡镇和莲麓镇、景古镇、胭脂镇、附城镇、苏集镇等五乡镇部分区域未成林造林地及新造林地,面积5万亩,配套抽水泵站20套(水泵、管网、泵房、水池)、蓄水池1800个及后期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