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发展区域首位产业赋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康乐县文旅产业发展现状
康乐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端,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农牧交汇地带,境内海拔1898至 3908米,年均气温7.1度,森林覆盖率达34.82%,是全省屈指可数的“天然氧吧”,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生态安全屏障。境内河谷纵横、群峰叠翠、风光秀丽,汇萃了高原之粗犷、农区之田园、牧区之草畜、旅游山水之精华。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生活着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藏、蒙古、哈萨克等9个民族,自古就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之要冲、各民族“茶马互市”的活跃区,是貂蝉故里、胭脂赤兔马产地、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祖籍地。近年来,我们抢抓文旅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政策机遇,依托“十美康乐”独特优势,深入挖掘生态、文化、民俗等资源潜力,全力打造全域旅游发展布局,全方位、立体化精心培育文旅首位产业,开发建成各类景区景点15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处,3A级景区5处),文旅区域首位产业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愈发凸显。2023年,全县共接待游客315.12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17.70亿元。2024年1-8月份,全县共接待游客342.16万人次,同比增长57.92%;实现旅游花费18.21亿元,同比增长44.68%。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数145.65万人次,旅游花费58746.47万元,同比增长89.39%。
一是突出资源挖掘,文化活力持续释放。特色是旅游的魅力和“灵魂”所在。我们立足资源禀赋,推动旅游与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牛文化、花儿文化深入融合,积极谋划推进莲麓花儿风情小镇、景古红色小镇、康乐华润希望小镇、八松生态旅游小镇、草滩民俗小镇项目,实施了7200平方米的旅游大通道文化长廊墙体彩绘工程,推出了清真风味宴、农家小吃等特色美食,研发了胭脂梦保健枕、莲花山奇石、仿制彩陶、瓷制“康乐牛”、麦秆贴画等旅游工艺品,文化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动力活力。 依托胭脂湖国家级4A级景区,高质量打造含长廊1座、石碑300座、总面积1.8万平方米的诗词碑林文化园·沁园。坚持把红色资源作为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充分挖掘红军长征遗迹石家楼、缐家楼资源潜力,重拾红军使用过的“古磨”“古泉”记忆,全面追溯历史、修缮保护,激励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高标准举办“辛弃疾学术研究”高端论坛,与辛弃疾“出生地”“终老地”共同弘扬传承辛弃疾文化,全面激荡市民爱国主义情怀,推动以文塑人、以文兴城。
二是突出业态培育,品牌效应逐步凸显。文旅产业是为消费者提供身心双重服务的幸福产业,优质的品牌不仅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把“流量”转化为“留量”的关键一环。我们聚力打造特色文旅品牌,按照旅游市场需求导向,确定“一心一带两轴多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 以“四季品康乐”主题,量身定制“听古韵花儿·寻红色足迹”“赏云端丝路·览自然美景”“探史前文化·游魅力公园”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先后荣获“最美中国生态旅游胜地”“中国美丽乡村特色旅游县”“美丽中国·生态文旅名县”等称号。白桦依托冬季“冷资源”,开发冰雪乐园打雪仗、滑冰车、冰上自行车、雪地摩托车、雪上飞碟、极速冰道等冬旅项目,打造独属北国冬天的“顶级浪漫”,单日最高游客接待量突破10000余人次。建设以花儿为主题的草长沟民宿,集住宿、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成为康养休闲新地标。每年定期举办民间传统社火汇演、机车文化节音乐节、烧烤美食节等多项文旅活动,特别是“激情夏日·精彩康乐”烧烤美食节增加了城市烟火气,让康乐火爆出圈,游客沉浸式体验感、参与度显著提升,“花儿故乡·生态康乐”文旅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三是突出融合发展,转型动能更加强劲。融合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和路径。我们着力把“十美康乐”独特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优势,高标准制定完善《康乐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谋划储备“十四五”文旅项目58项、总投资42亿元。依托县域特色资源和农业商业资源,深度利用、有机融合人文历史、自然美食和区位交通等旅游要素,全力打造“红色游、生态游”和“休闲度假、民俗文化、特色产业”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旅游产品,文商农体旅“大旅游”业态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坚持把乡村文旅作为现代农村农业价值的延伸和新时代农村风貌展示的平台,先后实施纳沟村、足古川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打造集特色民宿、古装摄影、田园营地、果蔬采摘、餐饮娱乐、亲子休闲、农特产品展销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小集群”,并成功入选甘肃省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同时,积极鼓励景区景点周边、旅游大通道沿线群众发展农家乐、民宿、路衍经济等业态,开办农家乐284家,落实奖补资金621.5万元,周边群众踏上“文旅致富路”。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健全完备的基础设施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直接关系旅游业发展水平和旅客的游览体验。康乐旅游景区景点分布分散,受区位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限制,道路交通、公共卫生、垃圾污水处理、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停车场、食宿、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不齐全,节假日期间乡村旅游景区停车难、吃饭难、如厕难等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全长130公里的旅游大通道,串连白桦林、草长沟、竹子沟、麻山峡、莲花山等景区景点10余处,但仅有观景台5处、停靠点2处、移动厕所5处,旅游旺季停车场、厕所、便利店等数量明显不足。
二是资源潜力挖掘不够。对景区景点包装打造、宣传推介力度不足,虽然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禀赋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但缺乏深度的开发,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元素的提炼展示还不充分,没有形象化植入景区景点打造、文创产品研发等环节,存在只重视“颜值”、不注重“内涵”的现象。旅游与文化、体育、商贸、农业、康养等相关产业融合不够,体验性、趣味性、参与性强的旅游产品开发不够,文旅产业链条还不长、后劲不够足,“二日游”“三日游”等精品旅游线路亟待开发,过夜游游客人数偏少,旅游业没有充分带动就业和拉动消费,旅游经济收入偏低。
三是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产品的丰富程度直接关系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度。但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短期效益,简单地复制成功模式,打造的景区景点以及旅游产品存在小而散、档次不高、体量不大的现象,多为吃农家饭、田园观光、赏花采果、农事体验等“千村一面”的旅游项目,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没有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全域旅游格局,缺乏既吸睛又“吸金” 的“出圈”产品。拿康乐县来说,辖区内运营建设相对较好的草长沟景区和竹子沟景区,都处在太子山旅游大通道沿线,景区自然风光相近,体验性、趣味性、参与性的旅游产品开发雷同,导致景区旅游形象、目标、定位出现同质化现象。2024年“五一”假期期间,全县接待旅游游客29.22万人次,功能完善、要素齐全、文旅活动纷呈的胭脂湖景区接待游客16.1万人次,开发程度相近、旅游项目相似的草长沟景区、白桦林景区仅接待游客1.9万人次和1.75万人次。
三、下一步工作方向及意见建议
面对以上问题,结合县情和工作实际,我们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做实要素支撑。坚持规划引领,突出全域发展,科学确定景点发展定位,合理布局乡村旅游景点,积极培育“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玩雪”的四季旅游产品,形成景区景点联动发展格局,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提档升级。加快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短板,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企业债等多种资金渠道,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支持力度,切实完善环境卫生、垃圾污水处理、公厕、安全设施和水电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户外运动、文化体验等配套服务设施合理开发建设,营造洁净、健康、卫生的旅游环境,让游客吃住放心、娱乐舒心。
二是深挖资源潜力,推动特色经营。立足旅游资源、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人文内涵,深入市场、充分调研,综合考虑市场需求、游客偏好、主要消费人群等因素,进行产品的发掘和创新,打造“有特色、有内涵、有粉丝”的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旅游产品。深度挖掘康乐历史文化内涵,发展一批体验式、沉浸式文旅项目,全力打造地方特色突出、民俗风情浓郁的乡村旅游品牌,以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推动乡村旅游从观光向沉浸式体验游转变,向休闲、度假、康养、文创等个性化、多元化体验场景拓展。
三是加大招商力度,提升品牌效应。主动适应招商引资工作发展新形势,紧密结合县情实际,积极创新工作思路,细化工作举措,加强对外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制定乡村旅游开发名录,定期向社会发布,合理引导社会资源参与乡村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建立政府支持、部门协同、企业联手、媒体跟进、游客参与的“五位一体”旅游宣传营销机制,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宣传营销活动,积极举办精品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和体育赛事,持续扩大“花儿故乡˙生态康乐”文旅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是强化政策支持,建强人才队伍。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资金扶持政策,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科技创新等方面制定本区域乡村旅游发展优惠政策,放宽准入条件,激活民间资本,有效撬动社会投资,拓展旅游发展融资渠道。积极鼓励“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培育创业平台,增加就业岗位,提高旅游业综合经济收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重点抓好行业管理者、创业带头人、乡村旅游经营者、乡村旅游讲解员等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管理项目、经营服务、创意创新等方面的素质能力,使其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鼓励引导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艺术人才投身乡村旅游发展,改善旅游人才结构,开展乡村旅游培训班、民宿管家培训班,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